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,全球智能手機用戶量堪堪突破25億?,F在大家基本是把原本通過PC滿足的需求悉數轉移到了手機上。換個說法,這是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一次虛擬體驗大遷移。
國內市場確實有了變化:以BAT為首的超級App們攜小程序之利,終于又踏上了新的征程。
1、移動互聯網的歷史沿革
從PC時代開始,操作系統與超級應用之間就屢屢產生關于流量入口的爭奪。
第一場自然是瀏覽器之爭(1995-2012年),整個過程簡單來講就是:IE盛極而衰,Chrome后來居上。
瀏覽器是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入口。自1998年網景被收購,微軟旗下IE瀏覽器就穩坐瀏覽器市場的頭把交椅。直到2012年,谷歌的Chrome終于完成趕超,微軟被迫結束長達14年對瀏覽器市場的統治。
接下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流量之爭圍繞應用商店展開(2013-2017年):海外由AppStore與GooglePlay分區而治,國內則是騰訊、小米、華為等推出的應用商店自成一派。借由此類商店的推薦和排行榜名次之爭,一些App終于有了姓名。
隨著部分行業的馬太效應逐漸顯現,總會有些頭部App不甘于如此,它們的締造者往往還有一個平臺夢,昔日的Facebook無法免俗,兩年前的微信、支付寶、百度也是這樣。
2、小程序誕生是一種必然
太多的數據都在強迫大家達成一個共識:移動互聯網月活增速持續走低,即使是巨頭,也依然遭遇流量(獲取+盤活)之困。
靈虎上海品牌策劃中心品牌設計顧問發現,2017年末、2018年上半年這兩個節點,似乎有什么東西試圖挽救不斷下滑的月活增速,原因之一自然是小程序。
過去幾年,巨頭互聯網公司之間屢屢發生外鏈摩擦:包括但不限于2008年9月淘寶屏蔽百度搜索爬蟲、2010年11月的3Q大戰、2013年11月淘寶和微信相互封殺等等。
除了巨頭間的針鋒相對之外,在任何超級App(尤指微信)眼中,外鏈分享從來都是一把需要慎重看待的雙刃劍。
與其他App相比,微信掌握更加強大的熟人關系鏈。如果允許轉發、分享外部鏈接來提供更豐富的服務,總體來看用戶體驗將趨向良好,于是使用微信次數上升;但另一方面,他們勢必會被外鏈引導到第三方應用,久而久之形成使用習慣后,用戶的微信使用時長又將受到侵蝕。小程序的出現也是為了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矛盾。
3、各巨頭家小程序的布局進展
這是一場起于騰訊,阿里、百度、頭條、各大手機廠商迅速跟進的角逐。
2017年1月,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。張小龍曾公開闡述微信小程序的主要特性,主要包括四點:微信中不設置入口、不做小程序分發、只通過好友和群分享傳播、不開放游戲類目。
時至今日,微信小程序的產品形態早已發生諸多改變,主要變化包括:開放游戲類小程序;添加多種廣告變現途徑;在微信中設置多種入口,提供更強的流量支持;開放一定的外部連接,如支持小程序添加到安卓桌面等。
中國靈虎廣告是一家專業以品牌規范及線上線下營銷策劃服務商,集VI視覺設計、平面設計、產品包裝設計、品牌規范、宣傳設計、營銷策劃、網絡搭建、線上推廣為一體,向客戶提供品牌和營銷全方位專業的設計機構和網絡運營商。
立即與靈虎項目顧問通話
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或預約資深顧問
信息保護中請放心填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