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常常會發現,很多人在使用某件商品或者服務的時候,會對這種品牌產生依賴感,這是什么原因呢?這就是人們對品牌的選擇常常會不自覺的產生重復消費的心理。到底是什么影響著我們的購物流程和最終決策呢?
圖片來源于網絡,侵刪
1.地理因素
品牌的走紅范圍跟它的出生地有很大關系,一個品牌往往會最先在它的原產地(及周邊)上市并提前占據有利地位,“主場優勢”的輻射范圍會隨著距離的拉長而削弱,一件商品在本地的市場份額平均來講會比在2500 英里(大約4000 公里)的另一個城市高出約20%;更有意思的是,人們在離開某個地區時,有40%的人還會一并“帶走”他們對一些本土品牌的偏好;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偏好會逐步削弱,但并不會完全消失。
2.作為質量保證而存在的“品牌特征”
品牌最開始產生時是一種質量的象征,這也是它總喜歡“講一個故事”——“我們的產品來自某某地區/采用某某工藝”等等。這樣做的好處不止是“能讓觀者印象深刻”換言之,對品牌的青睞同樣是一種實打實的“消費”,它能帶來更好的體驗。
3.“認知吝嗇者”效應
按照社會心理學家的說法,我們在接收信息時其實并不習慣反復思量,而是傾向于用最簡單的方式(經驗、直覺、“第六感”……)解決問題,這樣的“認知吝嗇”可以隨時隨地減輕大腦的負擔。而品牌在很多時候,充當的就是另一種形式的“快捷方式”。如果沒有品牌,你可能需要對比很多維度才能想好要買什么,但有了它之后,你只需要做一次決定,“直接買上次那個牌子就行”。
4.家庭
家庭(或者說上一代)的品牌偏好是可以“遺傳”的。有研究證明,父母一輩購買的汽車品牌和孩子長大之后的選擇有強烈的相關性。這并不是很難理解:孩子很容易將某一類物品跟某個特定牌子聯系起來(比如“雪花膏是媽媽手上的味道”),而且,童年時期耳濡目染的品牌,就跟讀書時愛聽的歌曲一樣,往往會帶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。
5.專業知識
2008 年,康奈爾大學的消費心理學家Stijn van Osselaer 觀察到:對于某種頭痛藥,如果用戶先知道特定品牌、再知道有效成分,他們會更傾向于將前者跟藥物的效果掛鉤,這種“只認牌子”的感情分在牙膏、洗滌劑之類差異不大的商品當中尤其常見(“這種牙膏能保護口腔”“那個洗衣粉洗得特別干凈”等等);反過來也是一樣:與普通消費者相比,因為專業知識更豐富的緣故,從事特定行業的人反倒沒有那么“迷信”自己業內的品牌。
6. 廣告設計
這可能是眼下存在感最強的一個因素。根據Bronnenberg 的觀點,對汽車、智能手機之類的高單價商品,廣告的作用主要在于強調特殊功能,同時暗示產品的附加價值(提高社會聲望、體現生活方式等等);而對于衛生紙、麥片這類普遍“平價”的商品,廣告的作用則更多是給消費者一種“有足夠的實力打廣告”的印象,增加自己的可靠性,消除潛在消費者的疑慮——談不上什么很新的法則,但直到現在也不算過時。
靈虎廣告江蘇、浙江、上海品牌營銷策劃中心,專業以品牌戰略為服務方向,集VI視覺設計、平面設計、產品包裝設計、品牌規范、宣傳設計、營銷策劃、網絡搭建、線上推廣為一體,向客戶提供品牌和營銷全方位專業的設計機構和網絡運營商。
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平臺無關,部分內容摘自“知乎”,如有不妥請與我們聯系。
立即與靈虎項目顧問通話
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或預約資深顧問
信息保護中請放心填寫